查看原文
其他

陆道培院士:中国骨髓移植奠基人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为了感谢您一直以来的阅读与转发,即日起本公众号平台与陆氏药膳将发起一系列活动以回馈各位粉丝长期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参与方式:在文章底部留言并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获取您的朋友对您的留言点赞,超8个❤,即可获得奖品。


赶快去留言区留下您的精彩点评吧!!!

这次我们的奖品是: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编辑 | 阿杰

人生感悟:人生不求贪多,贵在专注。

古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想做的事情是唯一的,也是真正热爱的,所以坚持做下去,就会感到充实和幸福。

图为陆道培

为了不影响陆道培出门诊的时间,3月9日下午,记者从北京机场直接赶到陆院士的家里。

今年88岁的陆道培,不仅每周有一天时间还在坐诊和下病房,而且他还借助阅读放大器,坚持看英文原版的文献。

而在随后的访谈中,这位被誉为“中国骨髓移植奠基人”的著名专家,却很少谈他在科研上取得的各种成果,更愿意讲述他和病人之间的故事。

那是在1964年,在北大人民医院内科担任主治医生的陆道培,成功开展了亚洲首例同基因骨髓移植手术,治愈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创下首个以孕妇供骨髓以及重建骨髓的最少细胞数等2项世界记录。

“前期的准备,是个漫长的过程。”陆道培说。

首先是不断地学习。陆道培回忆:“当时条件艰苦,各种运动多,我就抓住一切机会用于学习。在做完住院总医师前我读完了哈氏内科、心脏病、肾脏病、内分泌、热带病学……等专著,随后又读完了出血性疾病、溶血性疾病、白血病、血液学实验等专著。我深深体会到非但书本中的大字有用,书中的小字亦使我受益匪浅。我后来在临床上对疑难病、罕见病能够做到不疏漏,与此有密切关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掀起一场“除四害”运动,陆道培被分派到人民医院顶楼打麻雀,他就躲到屋顶的夹层里看书,整本拉丁文的《寄生虫学》就是在那时“啃”下来的。

而投身到血液病的钻研,陆道培说他要感谢一位来自匈牙利的血液学专家,她是一位大使馆的参赞夫人,陆道培跟着她学习血液形态与凝血检查,还对各项检测方法作了重要的改进,特别对凝血酶原与抗凝血酶Ⅲ的计算方法作了创新性的改动。

后来,他又跟随一位罗马尼亚血液病专家学习血液免疫学:“为了有更多学习机会,我把白天的门诊、急诊换为夜班,这样我白天就能跟着专家学习了。”

看各种文献,跟着专家学,同时,还要自己不断地练。那段时间,他几乎是在玩命地学,玩命地干,仿佛永远不知疲倦:“我不但要从事临床工作,还兼顾着实验室,实验用的那些试管和玻璃片,我都自己一遍遍刷洗。”

他还做了无数次模拟训练,为了练习抽骨髓,搞清楚怎么抽得好,怎么抽得多的问题,他每天都趁着半夜无人的时候,“潜入”人民医院太平间。房间里又没安电灯,只影影绰绰地点着几根蜡烛,他顾不得那有几分“惊悚”的氛围,克服最初心里的惧怕,专注练习。

他还针对性地发明了“针头过滤法”,用以击碎骨髓血中的颗粒,防止颗粒堵住肺部动脉,引发肺部小栓塞。

至今,陆道培还记得那个病人是20多岁的年轻护士,而骨髓的供应者来自她双胞胎姐姐,姐姐当时正怀孕。为安全起见,陆道培只从她姐姐身上抽取了200毫升骨髓血。这个数量不足正常抽取量的一半。

“这个手术取得了成功,并不是我们大胆试验,而是之前经历了长期的准备,有一定的把握和条件下开展的。”陆道培说。在此之前,世界上也仅有3例。

改革开放后,陆道培不仅见证了我国医疗技术的突发猛进,他自己也在不断求索中,一次次书写了血液病领域的传奇:1981年,他首次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成功持久植活其胞兄的异基因骨髓;他又开展了国内首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代替骨髓干细胞移植;1998年,他在新加坡领取第七届陈嘉庚基金奖的医学奖。

图为陆道培在家中接受采访

在他的培养和带动下,不仅是他所在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国各地一大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技术队伍的成长,也凝聚着他五六十年不懈努力的心血。

陆道培告诉记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就呼吁成立无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登记组,并首批开展无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

回望漫长的医学生涯,陆道培对自己在血液病领域所做的这些贡献,只提了寥寥几句,他更愿意说的是他看病救人的故事。

“最初选择学医是因为父亲也是医生,我觉得从职业上说,是不错的选择。”陆道培说。

而他真的开始当医生以后,对自己的标准却是做“白求恩式”的医生:“血液病房经常会有危重病人,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尽一切所能去抢救,为他们争取活下去的机会。”

有一次,一个十几岁的患者因为大出血需要输血,陆道培立刻伸出胳膊,让护士抽了他自己的血去救那个患者:“当时,在我眼里,那就是自己的孩子,我根本没多想。”还有一次,一个患者因为鼻子出血,情绪很不稳定,为了安抚他,陆道培接连几个晚上,在病房里留到很晚:“做医生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安慰病人,让他们有信心去战胜病魔。”

很多慕名而来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陆道培甚至会叫助理去火车站、机场接病人,帮着安排住宿,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陆道培告诉记者:“治疗其实就是医生和病人一起作战的过程,我的病人都会配合我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一点一滴努力,他们都会记在心里。”

图为陆道培在家中学习

病人永远放在第一位,不是一句嘴上说说的话,陆道培在60多年的从医生涯里确确实实是这么做的。

他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家里没电话,他又时常牵挂着病人的情况,晚上不用值班时,就总是走上一站路,到附近的一家医院去借电话打,听到病人平安,他晚上才能睡得踏实。

“回忆起来,当医生真的很辛苦,有几年,我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还要继续看书,学习。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和吃饭时间,几乎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了。”陆道培却很怀念那段岁月。他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因为年纪大了,没能在一线,他觉得有几分遗憾。在他心里,只要能为病人服务,无论怎样辛苦都是值得的。

陆道培带过很多学生,他用“言传身教”来形容:“每天很早查房,细心指导论文,不断学习,这是我从前辈专家那里学来的,也要为学生树立榜样。”

陆道培善于学习,1955年他从医学院毕业时已能熟练阅读各种英、德文医学书籍,还能借助字典阅读前苏联文献。

他也喜欢阅读,尤其喜欢看人物传记。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将传记中人物的诚实与勤奋视为楷模,把传记中的科学家尤其视为毕身追求的榜样。

陆道培能说出不少名人名言,比如巴甫洛夫曾说:“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来说也还是不够的。”又比如他在书上看到的话:“人在确定目标之后,应该不顾一切,飞向目标,不要让其他东西混淆了视线,扰乱了心绪。”

陆道培在上海出生,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一直生活在北京,但他从小就会说宁波话,走到哪里都会说自己是:“宁波人,鄞州人。”

“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对着家乡来的记者,陆道培反复念叨了好几遍。

宁波对于他的记忆,最难忘的是在抗战期间,他和家人为避战乱而逃到宁波乡下,也在城里生活过一段时间。他还记得那个村庄的样子,山清水秀,非常宁静,他也记得宁波城区有“老江桥”和“新江桥”。

在北京,他参加宁波同乡会的活动,了解家乡这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甜莫甜故乡水,亲莫亲故乡人”


“我知道鄞州有院士公园,里面有我的塑像。我也知道鄞州出过好多名人,在北京有好几位鄞州籍的院士。”陆道培说起很多年没有回去的故乡,话语里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相关阅读:(点击阅读)





更多陆氏名医的趣闻轶事,尽在公众号后续报道。。。。。。




END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

微信: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如果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